坊巷时光:从喜欢到热爱,十年坊巷十年心

文创产品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un 2, 2018 2:06:53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常言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三坊七巷,未等走近,巍然而立的里坊已然跃入眼中。作为三坊七巷的标志性符号,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牌坊,亦是极具审美情趣和设计感的,即使一砖一石一题一字,细究之下皆有深意。

东南网7月20日讯(本网记者 陈朝兰)常言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三坊七巷,未等走近,巍然而立的里坊已然跃入眼中。作为三坊七巷的标志性符号,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牌坊,亦是极具审美情趣和设计感的,即使一砖一石一题一字,细究之下皆有深意。

梦里家园牌坊,来看坊巷时光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代,形成于唐末。唐天复元年,王审知在子城的外围,仿效唐长安城修筑罗城。“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一直延续着唐代长安城的里坊规制。封闭式的里坊制下,主要街坊建有坊塔,设有坊门,实行夜禁制度,每日早晨开启坊门,晚间关闭坊门,不许随便出入,以保证社会安定。时至今日,坊巷的门坊仍在,有的小弄还设弄门,仍管理如初,这正是其弥足珍贵之处。 于是乎,当构思福建好礼旅游商品时,江夏学院的余江和刘珏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以牌坊为切入点。

设计师用牌坊为架构设计的衍生品

“三坊七巷其实是个很有魅力和挖掘点的文创发展点,可是市场上看到的周边产品比较少或者单一了一些。”设计师余江一直觉得,对于旅游产品创作来说,最直观的切入点还是游客们第一感受到的事物。 余江认为,站在游客的立场上考虑,他们对三坊七巷最初的印象就是这些牌坊。然后,游客们才会会跟着这些屋子或者牌坊的历史故事,循序渐进的了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三坊七巷保留有许多明清建筑,建筑会讲故事。许多院落还保留着主人信息,在这些容颜被改变之前,设计师们用创作记录下了这些生活空间。 2007年的一个夏天,三坊七巷面临改造,整个街区一片荒乱,催促搬迁的通知张贴在巷口,原住民们在坊巷之间奔突。剥落了漆皮的大门、坊巷人家日常经过的牌坊等,无一不在述说着坊巷曾经的奢华恬静。如今的南后街上,游客们一次又一次地涌入,坊巷间又入住了新主人,三坊七巷又开始她新一轮的历史状态。 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因为它具有地名标志的的作用而被保留至今。纪念是为了延续美好。江夏学院的余江、刘珏华同学不约而同的想要用作品,去记录三坊七巷新一轮的冉冉时光。

余江、刘珏华二人在裁剪三坊七巷明信片

设计调研之初,两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余江倾向用名人来表达三坊七巷的故事,而他的搭档刘珏华认为建筑可能更合适,最后折中把两个思路结合,就有了“坊巷时光”这个名字,其实是两个方向。 设计师的图形的灵感,来自于各巷的牌坊。牌坊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的典型标志,虽然现今三坊七巷的牌坊经过翻新重做,但是依旧具有各自的特点差异。

应用于印章、挂饰的牌坊文创产品,多了几分灵动

一片三坊七巷,让名人走出时光 三坊七巷作为历代名人聚集地,素有“一片三坊七巷,半步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诞生了一批在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 两代帝师陈宝琛、陈衍、北大首任校长严复、民族英雄林则徐、奠定中国海军之基的沈葆桢、喋血戊戌变法的林旭、以“与妻书”传世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中国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著名作家冰心等等。 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位位近现代名人,似乎遥不可及。不过,设计师们却能让这些面目近在咫尺,“这么多名人在不同的时间点都出现在一个地方很奇妙,” 于是,一系列有关三坊七巷的福州名人一个个跃然纸上,结合相关产品,走进生活。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admin

41篇文章  |  196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