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有五大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而其中,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将上升,从而带动产业机构的升级,并成为我国下一步经济增长重要的来源。”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做客中国经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并发表了以上观点。“中经文化产业”发现,刘世锦委员提到的“五大动能”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文化产业的影子。
▲ 3月10日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做客中国经济网在线访谈全国两会特别节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1、改善低效率产业的效能
我们现在能源、物流、通讯、融资、土地等五大行业基础性成本较高,有些比发达国家还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相关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垄断,最终导致整个成本较高。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些效率低领域的问题。
——刘世锦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其实也存在融资、土地等领域成本较高的问题。
融资方面,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文化金融发展存在着核心资产抵质押通道不完善、银行文化专营机构发展的原生动力不足、文化市场的经营仍然不够规范等问题。如何推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管理、处置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也是目前文化金融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土地方面,近年来我国多次发布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用地支持政策,多地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政策。但是,一份调查显示,总体来看,各地文化产业用地支持政策还比较零散,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金羊网记者 王磊/摄
特别是2018年,因为商标持有方和园区物业产权方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导致已有12年历史的中国(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走入“存废”关键期的新闻爆出,也将文化产业用地问题再次带入大家视野。
总之,对于文化、体育、旅游、娱乐业来说,提高低效率产业效能,降低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和人力资本
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以后,他们会用更多的收入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需求,带动产业的增长。此外,还要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教育、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激发生产潜力。
——刘世锦
3、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在于城市里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升级。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在日常消费品方面的需求基本稳定,增速放缓,但是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养老、旅游等领域的需求和消费逐渐上升,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刘世锦
刘世锦谈的第二和第三个动能,都和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对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各种消费中,文化消费不但连年增长,而且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5年,文化消费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37.51%增加到2015年的39.73%,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文化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1.32%增加到2015年的1.52%,增加了0.2个百分点。
不过,我国文化消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贾旭东就曾告诉“中经文化产业”,他认为当前我国文化消费总体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文化消费总体规模和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相称;
第二,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
第三,国家文化消费政策的顶层设计还不健全、不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8)”也显示,受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近三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意愿持续略微下降。因此,增强文化消费的能力以及激发文化消费的意愿,应该是今后促进文化消费工作重要的发力点。
2018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发展指数发布(附视频)
4、前沿性创新
现在,中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挖掘新的经济来源,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前沿性创新方面,中国有三个显著的优势:一是中国市场大,容易形成商业模式,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二是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三是技术实力局部领先。
——刘世锦
提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科技”。但其实,在我国,文化于科技融合已经获得一定的成绩。
▲ 某展会上,观众体现VR游戏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指出,当前,数字创意产业被明确认定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而数字经济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与科技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显著特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能带来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加速文化传播方式升级,还能带动文化消费,从而推动消费升级。
不过,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续超前曾对“中经文化产业”表示,目前我国文化和科技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度不够,相关科研成果和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难以创造和生产出先进文化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的精确内容;
2、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文化领域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还比较少;
3、文化和科技融合边界模糊,建立文化和科技产业指标面临一些困难。
另外,谈到文化科技融合,不能光谈科技对文化的改变,还要思考文化如何引领科技的创新。
总之,作为非常有前途和“钱途”的产业,还需更加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
5、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不限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还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产业链等更广泛的内容。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增长,绿色生产才能更适应市场,从而带动了绿色生产相关的产业链。
——刘世锦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因其自身特点,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少,但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 古北水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胡嘉明/摄
据了解,已有部分地区将文化产业列入绿色经济发展引导目录当中。例如2016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目录(试行)》正式发布,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列入其中,涉及18个条目。
特别是去年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诗与远方”终于走在一起。在此情况下,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文化旅游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挖掘本地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的基础上,扩展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六大行业的多个小行业发展,并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相信,未来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必将在自身大发展的基础上,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6、五个新经济增长动能有三个特点
这五个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有三个特点:第一,对体制要求高,需要体制改革来保障。第二,与房地产、基建、汽车等支柱产业不同,这些动能不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而是以普惠的形式呈现。第三,这些新的增长动能见效较慢,无法立竿见影,需要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
——刘世锦
刘世锦说的三个特点,文化产业都符合:
1、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国家正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下发了一批重要改革文件,出台实施了一批重大政策措施,还有一批重点改革任务迅速推进落地。此外,针对我国低端文化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优质文化产品相对缺乏;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高,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不足的问题,我国也在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结构新改革,提高文化发展质量效益,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
2、文化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幸福产业的发展可以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通过奋斗实现美好蓝图。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文化产业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们持之以恒的发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最终由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